《安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土空间规划(2024-2035年)》公众咨询与征求意见稿

时间:2025-08-15 15:45 来源: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字体:

  一、规划范围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地处安阳市中心城区南部,总规划面积共3233.16公顷,分为四个片区,是城市功能布局和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次规划统筹考虑周边地区空间布局,强化开发区和城市的联系,划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规划研究范围,研究范围面积约为5000公顷。

  二、目标定位

  (一)目标愿景

  充分发挥高新区豫北科技创新主阵地、产业转型主战场、经济建设主引擎作用,打造区域性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先进制造业中心;持续提升城市品质,统筹谋划洪河生态保护,持续优化生态环境,吸引和集聚高端人才,打造人才之城,提出高新区发展总愿景:豫北先进制造高地,洪河科创服务中枢。

  (二)战略定位

  智能制造新高地。充分发挥高新区制造业基础优势,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培育壮大一批国家级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先进钢铁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成为绿色低碳和智能化转型成效显著的智能制造新高地。

  科技创新主引擎。坚持把创新作为最强发展动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完善高新技术成果产出、转化和产业化机制,努力攻克支撑产业和区域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自主可控、国际领先的产品,全力打造全市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主引擎。

  现代化服务中心。充分利用高新区作为安阳市中心城区的优势和现有服务业基础优势,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重点发展总部经济、金融商贸、会议会展、保税物流和临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建设成为辐射安阳和晋冀鲁豫交界区域周边的现代服务业中心。

  (三)发展目标

  规划至2025年,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布局更加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三化三制”改革卓见成效,体制机制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明显改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基本形成,高新技术成果产出、转化和产业化机制更加完善,培育一批国家级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良好融合,豫北先进制造枢、洪河生态科技城的总愿景初步达成。

  规划至2035年,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总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迈上新的台阶,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的增速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建成绿色高质量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基本建成创新型城区。基本实现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新格局基本形成,建成新时代一流的国家级高新区。

  展望至本世纪中叶,综合竞争力步入全国产业高新区前列,生产与服务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巩固和夯实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物流等高端资源要素的汇聚能力,全面建设成为富有创新活力、鲜明特色的国家级高新区。

  三、国土空间格局

  规划构建“一区四片”的总体空间格局。

  (一)“一区”即高新区核心区。

  核心区范围东至光明路-海兴路,北至文昌大道,西至京广铁路,南至南外环和文智街,是高新区中心功能的核心承载地。核心区延续中华路-永明路城市发展轴。串联文体中心、创新服务中心和泰岱创智中心,构建城市中心功能拓展轴。延展服务功能,向东强化高新区与北部城区的联动发展。依托国家级高新区平台优势,引入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院、教育培训及孵化基地等功能设施,培育科创服务功能。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培育兼有服务高新片区的片区级公共服务中心功能。强化制造功能,重点发展先进钢铁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功能。

  强化四个功能片区,即综合服务区、新材料产业区、电子信息产业区、装备制造产业区。综合服务区:北融城市功能,依托中轴服务外延,立足高校升级,重点推动老旧厂区存量更新,植入会议、文创、科创、商业服务等多元功能,联动安阳工学院和师范学院,打造开放街区;推动建材等市场搬迁,培育科研服务、商务办公等城市服务功能。电子信息产业区:东促产城融合,延续既有控规单元,完善宜居生活单元;打造新兴产业引领、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主导的“智慧岛”,彰显洪河生态科技主题形象;强化片区生产服务中心,植入商业商务、科创服务等功能。新材料产业区:立足新材料上下游及科技服务需求,强化产业集群配套服务,依托高校推动校企协同创新,构建校企合作试验田。装备制造产业区:南塑制造集群,沿京广廊道布局大型产业基地、东邻南部中心布局小尺度标准厂房,联动白沙河及镇区,依水塑心,完善村民安置。

  (二)“四片”,即四个产业功能片区,包括白璧片区、高庄片区、瓦店片区、韩陵片区。

  四个产业功能片区依托东部良好的产业基础,分别以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和通用航空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为重点发展方向,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组团。

  四、保障产业发展空间

  (一)产业发展体系

  基于前沿科技趋势、新兴产业承接、区域协作互补和优势资源整合四大产业维度的筛选结果,明晰产业选择,近期构建3大主导产业体系,远期构建高新区“3+1”的智造体系。

  3大主导产业包括先进钢铁材料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先进钢铁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电磁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前沿新材料。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智能装备制造、通用航空制造、新能源汽车、数控设备等领域。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电子材料等方向,积极培育人工智能和5G技术应用。

  1个传统产业即食品医药产业。食品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制药、棉花技术、医疗器械、健康食品、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

  (二)产业发展格局

  根据高新区产业基础和发展趋势,围绕四大产业门类布局十二个产业片区:基于新材料产业打造先进钢铁材料产业区;基于装备制造产业打造机械设备制造产业区、专用设备制造产业区、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区、通用航空产业区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区;基于电子信息产业打造芯片制造与封装测试产业区、集成电路产业区和电子元器件产业区;基于食品医药产业打造食品医药产业区。

  先进钢铁材料产业区重点做大做强电磁新材料产业链;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区重点发展零部件制造、工业机器人研发等领域,机械设备制造产业区积极响应市场需求引进龙头企业,专用设备制造产业区基于现有产业基础转型升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区重点发展三电系统制造和零部件制造,通用航空产业区重点发展通航制造、通航应用等产业;集成电路产业区积极引入IC设计等龙头企业,芯片制造与封装测试产业区积极引入芯片制造和封装测试等龙头企业,电子元器件产业区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和消费电子产业;食品医药产业区基于现有企业加快推进医药研发、疫苗研制等方向,重点培育健康食品、保健食品等领域。

  (三)工业用地布局

  落实《安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安阳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关于工业用地控制线划定要求,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划定工业用地控制线共计1806.3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61.52%,其中包括工业用地1105.15公顷,新兴工业用地(M0)446.21公顷,仓储用地168.86公顷,以及服务于工业用地发展的科研用地86.12公顷。结合产业空间布局和产业链条设置,按照“同一产业集中布局、上下游产业临近布局”的原则,合理组织工业用地布局。在研究范围内规划形成八大工业片区,分别为:

  智能制造产业区:分为峨嵋片区、高庄片区和韩陵片区,其中峨嵋片区位于长江大道以北、平原路以西、文昌大道以南、京广铁路以东区域,依托安阳工学院、安阳师范学院及安阳锻压、鑫盛机床、凯地电磁、豪克飞机等科研和优势产业,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区;高庄片区位于京港澳高速以东、南林高速以南、京广铁路以西、安澜大道以北区域,依托哈工大机器人、中科曙光芯片、河南日星智能装备等先进装备智造产业,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区。

  先进钢铁材料产业区:位于长江大道以南、平原路以西、南外环以北、京广铁路以东区域,依托安钢冷轧、复星合力、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平台等,重点发展高性能金属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和前沿新材料,打造先进钢铁材料产业区。

  食品医药产业区:位于南林高速以南、曙光路以西、彰德路以东、安康大道以北区域,依托区位优势、产业园区平台和生物医药研发等资源,重点布局中药生物、康复医疗技术等产业,力争在生物技术细分领域形成全国领先技术优势,打造生物技术产业区。

  电子信息产业区:主要包括高庄片区和瓦店片区,其中高庄片区位于长江大道以南、京港澳高速以东、南林高速以北、京广高铁以西区域,依托蓝天产业园,重点发展电子材料等;瓦店片区位于国道341(环城东路)以东、文昌大道以南、新福路以西、创新路以北区域,河南旭阳光电科技、曲显光电科技等优势产业,重点发展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和消费电子产业,建设区域性电子信息生产基地,打造电子信息产业区。

  新能源汽车产业区:东至和谐东路,北至文商大道,西至礼湖路,南至兴邺路区域,依托新能源汽车展销中心、德力新能源汽车、安阳德众工业自动化、安阳强基精密制造产业园等,建设新能源汽车应用示范、体验示范中心,打造高新区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区。

  通用航空产业区:东至国道515,北至文昌大道,西至机场西路,南至规划创新路区域,依托安阳通航产业园,重点发展通航制造、通航运营、通航融合发展产业,依托优势,打造“航空之都”的独有名片,形成通用航空生产、销售、培训、实验、试飞、体验等全产业链发展态势,推动通航产业规模化集聚,打造通用航空产业区。

  五、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一)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加强各项公共服务设施与安阳市中心城区共建共享,落实安阳市、县、韩陵镇国土空间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中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要求,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植入公共空间,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建立中心城区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供给,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以社区生活圈建设为载体,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以人口服务需求为导向,提高教育、医疗服务水平,增加文化设施,实现民生设施协同配套、公平共享。

  在研究范围内按照服务生产、集中配置的原则,分层分级构建生产生活服务网络,构建“综合服务中心——社区生活圈+邻里中心”两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在研究范围内以居住功能为主的片区,按照社区生活圈配置公共服务和公共配套设施,构建社区服务网络体系,合理布局商业、文化、体育、卫生、教育、娱乐、休闲等共享设施,面向儿童和老人友好,形成一体化的“居住生活圈”单元,围绕宜居、宜养、宜学、宜购,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打造满足多元化需求的宜居社区。

  在工业片区内规划建设工业邻里中心,以服务工业园区为出发点,按照辐射直径1000米,打造集商业、文化、体育、卫生等生产生活服务于一体的“工业邻里中心”,为园区企业和职工及周边居民提供“一站式、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场所,综合设置职工公寓、餐饮店、便利店、卫生所、停车场等设施,可按照需要适当增设休闲、文化、体育、维修等服务设施。

  六、绿地系统规划

  融入区域生态格局,构建蓝绿交织、绿色生态的公园城市。打造“一带、两廊、五轴、多点”的规划绿地系统结构。

  “一带”指沿洪河的绿化景观游憩带。加强洪河生态涵养,建设连续绿地开敞空间,服务城区南部科技研发与高新产业功能,打造洪河公园绿带。

  “两廊”即中央景观绿廊和长江大道景观绿廊。结合中轴联通渠的蓝绿空间建设,规划南北方向的城市中央景观绿轴。依托长江大道沿线生态绿带建设,打造城市景观大道。

  五轴指沿着平原路、朝阳路、相州路、黄河大道等主要道路以及白沙河形成的景观通道。

  “多点”是指散布在开发区中的各类公园。

  规划范围内规划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311.51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的10.61%。

  七、综合交通规划

  规划形成“七纵五横”骨干路网格局,兼有交通和生活功能,以满足高新区内部交通联系为主,规划道路用地面积为923.92公顷,道路总长度24.89公里。规划“七纵”为平原路、中华路、朝阳路、辛瓦路、金凤路、永康路、邺丰路;规划“五横”为文昌大道、黄河大道、弦歌大道、安康大道、安宝大道。

  道路等级分为四级,即: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快速路为光明路;一级主干路包含长江大道、文昌大道、安宝大道、平原路、中华路、金凤路;二级主干路包含黄河大道、弦歌大道、龙康大道、安泰大道、站南大道、彰德路、相州路、银杏大街、永明路、朝阳路、辛瓦路、永康路、邺丰路等;次干路包含海河大道、金沙大道、衡山大街、东工路、曙光路、朝霞路、诚信路、中兴路、锦绣路、韩陵大道等。

      附件: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土空间规划(2022-2035年)-征求意见稿.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