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新区紧盯“高”“新”主题,围绕“打造全市科技研发孵化中心”任务,全面加快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进程。建成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企业技术中心18家、工程实验室9家、院士工作站1家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建成了火炬研发园、科创大厦等6个综合或专业孵化器,创新驱动发展的体系不断完善,载体不断丰富,潜力不断累积,全区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
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迈出坚实步伐。大力实施“双百千”工程,主导产业、楼宇经济等规模效益迅速壮大。新材料产业再结硕果。依托复星合力、安钢冷轧、立德硅钢等公司拥有的核心技术和生产能力,加速带动了传统钢铁企业的更新换代。复星合力高强钢筋项目一期批量生产,为集团公司实现“135战略”迈出坚实步伐。安钢集团、宁波银亿、立德硅钢、前沿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实现四方合作,高牌号无取向硅钢CGO全工艺流程贯通,高磁感取向硅钢热轧卷产品已经成功下线。新能源全产业链条基本形成。依托中车永电、金风科技、艾尔旺等企业为龙头,着力推进风电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中车永电兆瓦级发电机实现量产,亩均产出效益再创新高;艾尔旺与河南投资集团实现战略合作,成功签约共建静脉产业园项目。楼宇经济初具规模。强化楼宇经济产业定位,创建楼宇品牌产业群。依托世贸中心,规划布局了“安阳总部经济港”,吸引了70余家金融、类金融企业在此扎堆落户,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二)产业集聚区发展步入良性轨道。依托产业集聚区,形成了洪河科教产业带、工业园、物流园为主体的“一带两园”空间布局。沿洪河科教产业带,主要依托“三本两专一所”“两中心”“六平台”等科教资源,积极与中科院、北大、清华等顶尖院校开展合作,培育浓厚的创新生态;“工业园”主要聚焦以精品钢为主导的新材料产业和以新能源环保为主导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主导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97.3%,向着5年内打造全市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迈出坚实步伐;“物流园”主要围绕铁路运输、冷链物流和电商平台等产业配套,加速推进象道国际物流园及铁路专用线项目;同时,万邦冷链物流园、中部易商谷、易商云仓、跨境电商园等项目的加速推进,有望成为辐射豫北周边的重要物流中心。
今年以来,高新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聚焦经济建设,突出主业主责,坚持干字当头、以上率下、锚定目标、久久为功,全区上下呈现出向好发展态势,在2023年河南省开发区高质量考核中,高新区排名较上年提升23个位次。
重大项目强力推进。以先进钢铁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三个主导产业为核心,以双碳科创城、5 G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为载体,组建招商专班,持续延链补链强链。今年以来,全区共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5个,实施省、市重点项目18个,Mini/MicroLED巨量转移COB封装产线和Mini/Micro LED 倒装全彩色芯片生产线、安钢冷轧电磁新材料二期、风发科技开关磁阻电机产业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实现落地。创新动能持续释放。新增市级及以上研发平台21家,研发平台突破100家,成功申报2项河南省重点研发专项,技术交易额实现9.6亿元、全市排名第一。高新区以占全市0.6%的土地面积培养了32%的高新技术企业、贡献了25.7%的专利和45%的技术交易量,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在全省184家开发区中排名第四位。体制机制不断优化。理顺高新区党工委管理机制,成立纪检监察工委,优化“管委会+公司”架构,明晰职责边界,选优配强管理团队,一批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干部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转作风、重实干、谋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
在今后发展中,高新区将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为根本目标,以实施“双百千”工程为抓手,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战略重点,着力培育引进“四个一批”,促进“四个融合”,努力将高新区打造为“一大中心、两大基地”(即:全市科技研发孵化中心、新能源环保装备制造基地和新型材料生产基地),全力做强做精高新技术产业,深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在国家级高新区排名大幅提升。